来源: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添加时间:2020-08-26 14:02:05 点击:9538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生活指标之一,纳入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之中,并提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达到20%,2030年达到30%的目标。
2019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19.17%,其中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81%,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5.67%;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60%,中部地区为16.31%,西部地区为14.30%。监测数据也显示,我国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19.21%,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2.73%。由此可见,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需努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而对于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威胁的国民来说,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是预防和减少“双重疾病”的根本途径。
如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笔者以为,要立足三个层面、贯穿三条技术线、解决三个关键点。
立足政府、单位和个人三个层面,实现共建共享
(一)政府层面。一是转变观念。要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重视预防,尤其是做好一级预防,实现关口前移。其关键是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此,政府要改变资源投入方向,从投入治病延伸到投入防病上,增加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投入,加大对健康知识普及和行为干预方面的投入比重。二是建立机制。要全面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政策、决策、规划中都要以“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为指导思想;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树立“维护人民健康是政府各部门共同责任”的观念,充分发动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各尽其责,形成“人人为健康,人人享健康”的局面。三是建设健康环境。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体验馆,为促进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供环境支持。
(二)单位层面。要将维护和促进干部职工的健康作为用人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的职责之一,探索将干部职工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列入单位领导年度考核范畴、纳入单位年度评先评优标准之中。用人单位要成立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实现有部门、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健康相关制度。积极创建健康单位,打造健康管理、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人群的联创共建格局,将健康知识列入学习主题,建造健康食堂和运动场所,营造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个人层面。培养健康责任意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居民健康的前提,印发居民健康素养读本,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塑造自主自律的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贯穿评估、督导和创新三条技术线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作为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知识供给方、技术指导方和监测评估方,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迅速、全面地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必须在三条技术线上做足文章。
(一)做好评估,发挥导航作用。对政府层面,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为政府制定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数据、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确保政策因地制宜、切实可行,达到预期效果。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决定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三年中每年都有目标,这就要求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经验要坚持和推广,问题要改正并及时调整策略,保证终极目标的实现。对单位层面,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指导各单位在创建健康促进单位时做好需求调查,围绕单位的主要健康问题,查找分析危害员工健康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创建方案,并在实施进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职工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对个人层面,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通过培训社区(村)医生掌握评估技能,使其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地开展个体及家庭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及健康家庭创建方案,并及时掌握阶段性成效。同时,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立健康素养网上学习测评系统,引导公众主动学习和测评;通过健康素养监测,掌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二)开展督导,确保科学实施。对政府层面,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帮助各部门、各系统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作为健康促进环境建设的技术控制部门。对单位层面,提供健康科普读物,派专家举办讲座、指导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素养监测;对创建健康促进单位的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和考评。对个人层面,运用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媒介,加强健康科普和信息传播;组织开展系列健康传播活动,引导公众主动学习。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对政府层面,争取成立健康知识普及联盟,整合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多方面的资源和平台,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传播;结合脱贫攻坚、医改等重点工作,从政策上助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对单位层面,创新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形式,根据个体需求进行服务创新,如定制个体化健康体检项目,开展科学的健康管理。对个人层面,健康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创新,要有针对性、通俗性、实用性,要从“纸、牌、版”向“声、光、电”转换,引导个人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学习转换。
解决三个关键点
(一)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切实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需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国15至24岁年龄段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多是在校学生。为此,要借助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保证教学时间,培训合格师资,编写合适教材。还可探索将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其次,要抓好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探索将健康素养纳入公务人员招考内容、年度学习公需课程及党校进修学习培训课程。特别是企业员工的岗前、岗位培训,必须要有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与考核。再次,要抓好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将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纳入老年大学及社会大学学习课程,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
(二)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纳入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应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争取将健康素养与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一起列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指标。如果能纳入这些指标体系,健康素养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得到重视和认可,更加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三)建立健康知识普及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其次,改革医疗卫生人员职称评审标准。如山西省将医疗卫生人员撰写科普文章作为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并减少对论文数量的要求。这有利于激发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的主动性和活力。再次,建立健康知识学习传播激励机制。建立全国性知识竞赛平台,激发人们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汤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