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迈向千万人口大城 人口势能如何助力城市进阶?

来源:佛山日报 添加时间:2021-06-15 00:00:00 点击:5409

  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发布《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5月18日,佛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发布《佛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一系列重要数据的及时公布和重大政策的出台,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近日,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 专访时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人口总量已接近一千万人,且具有“九多九少”的明显特征,建议佛山要着眼于现代化发展,从当下实际出发,大力建设生育友好型、老年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全员学习型的“四型”高质社会,努力保持并增强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构建新格局、实现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口支撑。

  专家简介:

  董玉整,人口问题专家,现为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哲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访问学者。兼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公益慈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出版《当代青年十大观念》《邓小平港澳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理学大辞典》《春华秋实:广东人的学术精神》等著作10余部,参与主编、副主编著作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多项省市重点规划项目,其中包括佛山市“十三五”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项目等。成果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人口数量

  利用“三孩”政策良机大力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理论周刊:“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达到949.89万人。如何看待和解析接近1000万人的人口总量及其发展趋势?

  董玉整:“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共949.89万人,很快就要成为仅次于广州、深圳、东莞的广东第四个千万人口大市。与兄弟省市的大连、青岛、厦门、宁波等城市相比,也表现出较强的人口势能。从数据分析可知,佛山市的人口数量呈现出“总量多出生少、外来多户籍少、单身多结婚少”的特征。

  其中,常住人口的出生率逐渐下降,出生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总量多出生少”,成为佛山市人口的一个明显特征。佛山市常住人口总量增多,主要的来源还是外来人口。未来佛山市常住人口的规模和增加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佛山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趋势上看,佛山的人口总量在“十四五”期间还会持续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会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会超过1000万,成为广东省第四个千万人口大市。依法实施三孩政策后,尤其是配套政策逐步丰富完善后,妇女总和生育率肯定会有所提升,对增加人口总量会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全国总人口增长乏力、生育意愿释放有限,以及佛山市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佛山市人口总量的增加趋势会逐渐放缓。

  出生人口减少是大势所趋。无论从我国多年来的数据,抑或是从世界范围看,总和生育率下降且不可逆转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得不面对的“同一难题”。我国依法实施三孩政策后,尤其是配套政策措施逐步丰富完善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释放群众的生育潜能。但由于育龄妇女减少等主客观原因,出生人口增加的幅度会有限,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在短期内会增加人口总量,但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却很难得到根本性扭转。

  当前,佛山要充分利用依法实施三孩政策的良机,大力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要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对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以家庭建设为导向,坚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建立、完善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相衔接的各项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加强住房、税收、就业等改革,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切实减轻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减轻家庭生养子女的负担,切实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人口素质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现有人才大力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

  理论周刊:“七普”数据显示,佛山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6143人,名列全省第四。佛山要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在人才建设方面还要做哪些工作?

  董玉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3.34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469人上升为16143人,排在深圳、广州和珠海之后,名列全省第四。文盲人口继续减少,与2010年相比,文盲率由1.36%下降为0.82%,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1.45%,更低于全国的平均值2.67%。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75年提高至10.49年,排在深圳、广州和珠海之后,列全省第四,高于全省的平均值10.38年,更高于全国的平均值9.91年。

  与“六普”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提升很多,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显著提升,出现了“人才多文盲少”的人口特征,说明人口素质有较大改善,反映出近10年来佛山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出现“人才多文盲少”的人口特征,说明佛山市在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已得先机,已有较好基础。但是作为一个人口近千万的大市,要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还需要切实做好人口素质提升工作,大力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

  一是要精准引进人才。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制度,制订人才引进中长期规划,并细化工作措施,坚持从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出发,不断提升人才引进的精准度、饱和度。

  二是要积极培养人才。不仅要眼光向外向上盯住高端人才,更要立足现实、立足眼前,有针对性地积极培养现有人才,包括对已经引进人才的继续培养,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技能和品德。

  三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拓展职业教育。针对流动人口尤其是跨省跨市流动人口较多的特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鼓励流动人口参加各种在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力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

  人口结构

  继续保持和发挥人口优势  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理论周刊:“七普”数据显示,目前佛山的劳动力还比较充足,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数值。但是,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在快速提升。您认为这种劳动力优势和老龄化水准能继续保持下去吗?

  董玉整:从人口结构上看,佛山确实呈现出“劳力多老人少、男性多女性少”的人口特征。在省内城市中,佛山的劳动力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都较有优势。15~59岁人口比重为74.37%,仅低于东莞的81.41%和深圳的79.53%,与中山、广州、珠海不相上下。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52%,仅高于深圳的5.36%、东莞的5.47%和中山的8.87%,与广州、珠海、惠州相差无几。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35%,高于深圳的3.22%、东莞的3.54%、中山的5.98%、珠海的6.64%和惠州的6.83%,略低于广州的7.82%。由此可见,在省内21个城市中,佛山还是挺年轻的,风华正茂。

  劳力多、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且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市外省流入人口主要是劳动适龄人口的持续流入,同时,常住人口老龄化进程亦较全省乃至全国缓慢,因此,佛山的“人口红利”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积极效用,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配套人口政策的不断完善,“人口红利”就会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从年龄结构变化上看佛山的人口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危机,主要是老龄化会快速推进。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总量偏小、劳动力人口会逐渐减少、老年人口在快速增加,而且预期寿命还会延长,老年人口会相对更多。此外,非核心区域人口呈现先行老化的态势。南海区和顺德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都不到10%,而高明区达到了13.47%,三水区达到11.88%,禅城区也达到了12.40%。

  可以预见,佛山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逐步加快,年轻的佛山就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老年烙印,“劳力多老人少”的人口特征将很难保持,将逐渐向“劳力少老人多”转变。因此,佛山要想继续保持和发挥人口优势,就一定要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念,开发老年“人口红利”。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三是要统筹考虑期望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素质提高等现实因素,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保证延迟退休年龄与社会充分就业的有效衔接。四是要深化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持体系。五是要完善老年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和银发经济产业,为医养康养提供更多支撑保障。

  人口分布

  实施更积极的差别化人口政策 大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理论周刊:人口流入带来更多劳动力,佛山人口向中心地区聚集的态势十分明显。这是否会进一步固化地区间的实力地位差距?对于人口净流出的地区,要如何应对人口下降问题?从全局考虑,您认为要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董玉整:“七普”数据显示,佛山市5个区的人口分布差距很大,呈现“中心多周边少、城镇多乡村少、分离多留守少”的特征。其中,南海区人口366.73万人,比重为38.61%; 顺德区人口322.91万人,比重为33.99%;禅城区人口133.03万人,比重为14.00%;三水区人口80.32万人,比重为8.46%;高明区人口46.91万人,比重为4.94%。南海区和顺德区两个区的人口之和超过了全市的70%,达到了72.60%。与2010年相比,南海区的人口比重上升了2.63个百分点,其余四区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在总量上都有所增加,没有减少。

  这充分说明,伴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快速发展,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人口尤其是人才,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聚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且还会越来越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佛山市人户分离人口达到556.51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69.47万人,增幅高达43.79%,人户分离相当活跃。人户分离,畅通了社会的物流、财流、人流和信息流,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开发多种社会潜能,成为推进社会转型创新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人户分离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撑,对于生活工作休息的时间精力、交通和多种资源成本都提出了新的和多样的要求,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稳定性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给予了新的机遇。

  因此,佛山要想继续保持人力资源优势,就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差别化人口政策,进一步吸纳人口、吸引人才、培养和用好人才,大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第一,要更加积极吸纳人口和人才。近年来,“抢人大战”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未来人口增加乏力的一种焦虑。广州、深圳等特大型人口城市,近年来都在放低人口门槛,努力增加城市人口。广深的一些人才政策和经验做法,佛山可以借鉴。

  第二,要更加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发展。诸多数据表明,发达地区要想保持“人口红利”,其瞩目点就不能再单纯地放在对内地人才和人口的吸引与接受上,而应该更多地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发展,更多更好地释放现有人才的能量,将面向内地的“人口红利”模式有效地转变为面向自身的“人才红利”模式,更加注重内生原动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内生创造力的激发,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构建与内地更加畅通的人口和人才流动渠道,收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

  第三,要更加注重以产业转型发展带动人口和人才引进。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即新基建),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投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四,要积极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差别化人口政策。《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里,要求推动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在包括佛山在内的珠三角核心区,继续发挥其聚集人口和人才的优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直以来,佛山五区资源各异,发展路径各具特色。佛山人口发展布局要与区域发展格局规划相适应。各区对内要加快融合,缩小发展差距;对外要深化合作,吸引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五,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人口净流出地区而言,一定要抓住在完成全面脱贫任务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历史机遇,在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围绕自身战略定位,与经济发达地区、与中心地区更加紧密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创新转型,制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人口发展规划,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有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刘蓉,佛山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