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王海东: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来源:南方周末  添加时间:2022-11-21 11:32:03 点击:3603

摘要


  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从7%上升至14%)为例,中国用了21年(2000年约为7%,2021年为14.2%),法国用了115年,美国、英国用了四十多年。

  目前已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这四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继续聚焦预防、治疗和照护服务,加大照护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推动照护机构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供给。

  老年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应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将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人口老龄化正给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带来重大影响。202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与此同时,老龄化提速叠加少子化效应,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减少,老年抚养比快速提升,经济运行成本不断提高。

  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历史性转型正在全面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社会?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指出,应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将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

  南方周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王海东: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从数量上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十四五”时期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将增加到4亿以上,占比将超过30%;2050年,预计将达到峰值5亿左右。

  发展速度上,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从7%上升至14%)为例,中国用了21年(2000年约为7%,2021年为14.2%),法国用了115年,美国、英国用了四十多年;另一组联合国的测算数据显示,2000—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同时,地域间的老龄化程度也不平衡: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辖区人口比重超过20%的省份共有10个,主要集中在东北、川渝及东部等地区。

  种种因素综合导致了“任务重”。预计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应对任务很重。

  虽有多重挑战,但应对老龄化有优势

  南方周末:人口老龄化正给我国带来哪些挑战呢?

  王海东:首先,从经济领域看,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从2013年的9.2亿人,减少至2021年的8.8亿人。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35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社会抚养比持续升高,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不断提高。

  其次,从社会领域看,老年人口持续增多,将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导致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家庭代际矛盾增加。不断增长的社会抚养比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格局,协调代际利益分配的任务日趋紧迫。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诉求也不断增多,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从民生领域看,我国老年人还存在“长寿不健康”问题——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

  南方周末:刚才你也谈到,我国应对老龄化“任务重”,那我国有什么“底气”应对老龄化?

  王海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我认为我国至少有四个方面优势。

  首先是制度优势。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为统筹配置资源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为做好新时代老龄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是文化优势。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具有扶贫弱、救急难的传统;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亲情,注重自我修为,注重互帮互助,这些优良传统文化基因为引导和动员个人、家庭和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观念基础。 

  再次是经济优势。我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GDP稳居世界第二,这为从经济层面上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劳动力总量在2030年之前保持在8.3亿以上,依然比较充沛,而且随着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将稳步提高。

  最后是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方面,可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在统筹规划、关键制度的设计方面,可以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加强失能预防,增加服务供给

  南方周末:目前我国约有44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如何减少失能老人的产生?

  王海东:首先应该加强失能预防,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2021年,我国大约有1.2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城乡社区接受健康管理服务。我们组织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15个省份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工作,努力减少失能发生。

  其次是要加强健康服务。目前我们已在25个省份的全域或部分地区,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和心理支持等健康服务,以失能老年人为重点,扩大居家医疗服务供给,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安宁疗护和中医服务6类居家医疗服务。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医疗护理服务。

  南方周末: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困扰很多家庭,南方周末也做了相关系列报道,怎样满足社会的照护服务需求?

  王海东:加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达49个,截至2021年底参保人员达1.45亿。国家卫健委配合国家医保局,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加快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努力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照护需求。

  国家卫健委将继续聚焦预防、治疗和照护服务,加大照护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的照护服务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供给。

  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南方周末:我国正努力建成一个“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这是一个怎样的模式?

  王海东:医养结合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养结合旨在针对不同养老模式(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以他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依法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这四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较2017年底增长76.7%;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较2017年底增长176.9%。全国医养签约近7.9万对,是2017年底的6.6倍。

  南方周末:现在社会正提倡“老有所为”理念,针对低龄老人参与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应如何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王海东:老年期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我们应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将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要素融入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制定、工作推进中,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包括建立国家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人搭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就业老年人的劳动权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延长工作年限,对积极推进老年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等。

  另一方面,要支持开展老年志愿服务。积极开展“银龄行动”“银龄讲学”等志愿活动,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以及社会治安、民事调解、公益慈善、教科文卫等领域的工作,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