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研工作 > 专家视角 > 详情

促进广州移居老人更好融入新生活

来源:中国人口报 添加时间:2023-03-03 09:27:03 点击:4359

  相关统计显示,广州常住老年人口中有相当比例是移居老人。移居老人兼具老龄和流动人口两种特征,但又明显区别于其他老龄和流动群体,因而他们在获取公共服务、适应流入地生活、养老安排上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完善移居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老人背后家庭的幸福生活。

  在流动人口举家迁移趋势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作为“家庭从属人员”加入迁移队伍。与其他年龄的流动人口不同,家庭因素是老年人流动迁移的核心原因,他们流动的目的是照顾儿孙或养老,常“流而不动”长时间居住在流入地,呈现出长期居住或定居状态。根据老年流动群体的迁移目的和居住特点,本文将该人群称为“移居老人”。

  广州移居老人现状及特征

  根据笔者对广州移居老人的调查,按其来广州目的,可分为援助子女、投靠养老、返穗养老三种类型。其中,援助子女型移居老人数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他们来广州的目的是照料子女及孙辈,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主动承担买菜、做饭、洗衣、婴幼儿抚育等家务劳动。投靠养老型移居老人是指因离异、丧偶或其他子女无法赡养等原因,投靠在穗子女的流动老人。该类型多为单身老人,人数相对较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居家养老为主,承担的家务劳动较少。返穗养老型移居老人是指原出生或生活在广州,后到他地工作,现选择回广州养老的老人。

  广州移居老人的生活境遇

  综上所述,移居老人兼具老龄和流动人口两种特征,但又明显区别于其他老龄和流动群体。具体而言,移居老人多为非户籍人口,与户籍老人相比,他们在就医、养老福利、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受到一些限制,面临异地就医难、公共服务区别化等问题;与常规流动人口相比,移居老人年龄长、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常面临孤独、思乡、语言障碍、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交往缺失等困扰。

  在家庭生活中,移居老人常处于情感和代际失衡状态。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家庭代际地位模式从尊重长辈转变为偏爱子代、孙代,家中子代及孙代价值被放大。例如,在居住安排上,房屋的主卧由子代居住,移居老人通常被安置在次卧或改造的房间。另外,由于女性更擅长做家务和儿童抚育,在居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外婆”“奶奶”常独自前往子女家中,老两口处于长期分离状态,极易导致移居老人产生思乡、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移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在社会活动中,移居老年人时常面临社会适应难题。首先是语言交流障碍。移居老人常因不会讲普通话、不懂粤语等原因,难与家庭以外人员交流,社交范围狭窄,社会活动受限。其次是生活环境差异大,从乡村移居到广州的老人,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再次是生活质量降低,相对于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广州物价较高,虽然部分移居老年人能领取退休金,但金额较少。

  改善移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广州经验

  为有效改善移居老人的生活境遇,提升移居老人在广州的生活质量,广州市近些年来出台多项助老政策,构建适用于异地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有:

  (一)破除户籍制度壁垒,放宽户籍准入标准。广州市提出柔性、以人为本的户籍迁入政策,逐步调整家庭团聚类人员迁入标准。另外,广州还推出“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为在广州地区工作、创业的非本市户籍优秀人才颁发“人才绿卡”,为其父母、配偶父母颁发副卡,持卡人在签注、购房、购车等方面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二)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为保障移居老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广州市政府将非广州市户籍但与广州市居民共同生活居住、且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老人,纳入广州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还为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65岁非户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体格检查、健康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实施老年优待条件均等化,增加福利辐射面。2021年5月广州推出新版老年优待方案,明确年满60周岁以上、持有广州市有效居住证件的常住外埠老年人可申请“广州市老人优待卡”,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文体休闲、交通出行、公共商业、维权等方面享受与户籍老人同等优待。新办法的施行,消除了广州移居老人的出行顾虑,扩大了移居老人的活动空间和内容,拓展了移居老人的社交范围和融入路径。

  (四)推行普惠型商业补充保险,提升常住居民就医保障。2020年12月广州推出的“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打破了商业保险对参保者既往患病史、年龄、户籍的限制,为移居老人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就医保障。广州户籍和非户籍移居老人均可按照相应模式自愿参保,参保费每人每年180元,购买时移居老人既可开通个人账户自行购买,也可由子女代缴。子女代缴时可使用医保卡缴费,此种做法不仅提高了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应,还实现了家庭成员健康保障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广州移居老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一老一小”家庭代际支持体系。根据相关数据和笔者的实地调研,援助子女型移居老人约占广州移居老人的70%以上,是移居老人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当老人随迁至子女家中后,其子女的家庭结构从核心家庭拓展为主干家庭,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社会予以必要、及时的家庭支持。对此,广州应结合人口发展形势变化、新的家庭结构特征和家庭需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制定适用于广州的家庭代际支持政策,围绕“家庭友好”“生育友好”“老年友好”“儿童友好”等社会建设目标,积极构建多元共担式家庭代际支持体系,完善家庭代际支持政策,在增强家庭抚幼养老能力的同时,分担家庭养老育幼负担,缓解移居老人的生活压力。

  (二)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广州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继续突破户籍壁垒,妥善协调户口登记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分合机制,逐渐消除制度供给不均。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更好为移居老人提供就医、居家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做好生活困难移居老人救助,增强移居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促进移居老人社会融入。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增加电视媒体、社交网络宣传报道力度,增进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敬老文化活动,为移居老人融入广州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区或者群团组织可以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促进移居老人家庭内部支持性力量的形成、削减破坏性力量,引领家庭成员关心、关怀移居老人,鼓励老人多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增进移居老人身心健康,提升移居老人的家庭幸福指数。同时,也要鼓励支持移居老人加强自我学习和自身建设。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力性,提高自我社会融入意愿,主动积极融入社区生活,扩大交往圈子,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树立积极学习心态,主动学习公交搭乘、电子支付等现代生活技能,主动学习适合老年生活的休闲、文化艺术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充实业余生活,做到老有作为、老有所乐。

  (四)建立相亲相爱家庭关系。保障移居老人生活老有所安,不仅需要社会的帮扶支持,更需要家人的关爱和温暖,需要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孝亲敬老的代际关系。在此方面,近几年来,广州市文明办、市委宣传部深入开展“弘扬广州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好家风故事大赛、好家风主题短视频征选、创作好家风主题曲、组织好家风演讲比赛、打造广州好家风工作品牌等形式,着力宣传孝文化精神,呼唤子女关心、关爱老人,获得了广泛好评。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广州应继续深入广泛宣传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增强家庭成员敬老、尊老、爱老意识和家庭孝亲观念。比如,在每年“敬老月”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孝老爱亲向上向善”文体活动,并通过走进老年人家庭、社区、老年大学、养老机构等方式,倾听移居老人心声,关心老人生活,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让移居老人放心养老、安心养老、舒心养老。(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  廖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