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研工作 > 专家视角 > 详情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家医签约服务

来源:中国人口报 添加时间:2023-07-27 11:01:00 点击:3908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并由此提出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监督管理、整合医疗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引导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借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服务团队为依托、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安全、有效且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近年来,各地陆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在推广中也存在"签而不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笔者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是研究能够影响家庭医生制度实施或者受制度实施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和个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涉及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医生团队、社区居民等多个组织或个人。政府部门,主要指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规划者、监督者,在制度的规划和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居民是签约服务的购买方和受益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团队则是制度的执行者。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期望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推进有序就医,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获取更多的财政支持,提高经济效益。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以专业团队模式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体现医务人员价值并增加一定收入。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与家庭医生签约,获得主动选择医生的权利,家庭医生也会更了解签约居民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能够更有效地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居民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方面,开展协同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协同治理,完善配套政策。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切实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的有效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制定者、规划者、监督者,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采取协同治理模式,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完善配套政策,出台相关细则,包括服务方式、激励制度、工作规范、人才培养制度等;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起付线,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充分体现医保报销向基层倾斜;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式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保证家庭医生制度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是加强监管,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全过程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定期督导机制,实施有效监管;建立以签约数量、服务数量与质量、居民满意度以及医疗卫生费用控制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以签约居民为主体的反馈评价体系,在考核中搜集问题和建议,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居民选择家庭医生的主要参考,利用绩效导向激发工作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提供必备条件

  一是整合医疗资源,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根据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建立健全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资源,促进医联体建设,医联体上级医疗机构向家庭医生预留优先就诊资源,开辟家庭医生绿色转诊通道,建立合理有序的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品目录,满足签约患者基本用药需求,构建更连续实惠有效的诊疗服务链和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引导居民有序就医。

  二是构筑信息平台,提升健康干预能力。发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技术,加强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开发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相关数据共享、居民医疗信息一体化,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有效监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帮助家庭医生全面了解负责家庭的个人信息及诊疗情况,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健康干预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家庭医生团队方面,充实人才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人事管理政策,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聘用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实施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家庭

  二是构建动力机制,增加职业吸引力。拓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先进典型,提高社会对家庭医生的关注度和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使家庭医生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同,提升家庭医生的荣誉感、获得感;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出台倾斜政策,充分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增加家庭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建立医师责任保险制度,分担医生风险,为家庭医生创造宽松的行医环境。

  社区居民方面,扩展服务内涵,提升签约意愿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签约意愿。加强街道、社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建立联合宣传机制、网络,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家庭医生制度宣传,重点宣传家庭医生制度的服务内涵,突出便民、惠民、利民的特点,引导广大居民理性、全面认识家庭医生的功能定位,纠正居民的认识偏差,增强群众签约信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提升居民签约意愿,从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构建和谐的医患沟通和服务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就医。

  二是扩展服务内涵,增加签约吸引力。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流程,动态探索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健康服务需求,增强家庭医生服务的贴近度;将服务人群进行分类,聚焦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突出社区疾病预防保健功能,推出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包;从居民需求出发,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追踪,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提供常见病的防治方案,提升居民就医体验,柔性引导签约;通过优质服务和政策倾斜,积极引导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关系,积极探索居民在社区内自主选择家庭医生的竞争机制,增加签约服务吸引力。(姚晓涛 梁木子,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