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口与健康》2023年第7期 添加时间:2023-08-14 14:49:05 点击:272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作为生育支持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了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2020~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累计新增约20万个托位。但是财政性托育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一,财政支持不足导致托育供给不足和家庭托育负担高。202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为2700亿元,但没有财政性托育经费支出。而OECD国家托育公共支出略达GDP的0.7%,家庭负担较轻。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目前国内低端托儿所收费标准为2000~4000元/月,中端托儿所为4000~6000元/月,高端托儿所为7000元/月以上。对于一个双亲带2个孩子的家庭,按每个孩子3500元/月的托育服务标准计算,两个孩子的总托育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60%,远远高于OECD国家对应家庭托育总支出占总收入26%的标准。把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是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普及托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第二,我国婴幼儿托位供给不足和幼儿园学位供给过剩现象并存。2020年我国约有托位数254万个,“十四五”期末累计需要达到635万个托位方能实现规划目标,缺口达381万个。另一方面,“十四五” 期间,幼儿园的在园人数将从4818.6万人下降至3626.3万人,产生近1200万个空余学位。自2022年开始,我国幼儿园将开始出现约150万的学位空余。幼儿园学位空余的现象已经在局部地区提前出现。
第三,托育发展缺乏主导模式引领。无论是托育机构还是幼儿园,都面临如何适应人口形势变化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和服务模式的难题,特别是托育服务发展缺乏主导模式引领。这主要是由于无论公共服务投资模式、补贴父母的市场化模式,还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都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依靠社会力量提供优质价廉的托育服务并不现实。
为此,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托育服务模式和体系,促进托育服务发展,满足广大家庭对优质普惠托育服务的需求。
第一,把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畴。参照学前教育财政预算的相关政策,确定托育服务在公共财政预算中比例,并建立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支持政策,以降低家庭托育支出,促进托育服务的均衡发展。
第二,财政预算重点扶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根据发达国家托育模式发展经验,公共服务投资模式比补贴父母的市场化模式更有规模优势、教育者培训优势以及更高的公平程度、更高的覆盖率和更好的质量。统筹优化幼儿园服务资源,推动“托育一体化”,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建立公共服务投资模式的捷径。全面推动各地提前布局学前教育资源下沉,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
第三,完善“普惠优先、市场补充”的多层次托育服务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普惠托育的起步阶段,同时又面临各地区之间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托育模式发展经验,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投资模式为主的托育模式,可以满足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发达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托育需求。同时,依靠市场托育模式满足高收入群体托育需求,引导社会力量重点提供差异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补充休息日托管、临时托管、夜间紧急托管等服务形式,增强托育服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的特殊托育服务需求。
第四,按照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转岗培训。在幼儿园服务体系向托育服务体系延伸中,充分挖掘现有幼儿教师资源的潜力,为幼儿园开办托班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幼儿园托班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为场地改造、设备调整和玩教具更新提供经费支持,构建适宜3岁以下婴幼儿成长的环境。(贺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