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以“四个转换”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国人口 添加时间:2023-12-26 11:00:03 点击:2374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出发,以系统观念筹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人口数量大变局中谋全局、谋新局、谋好局,以“四个转换”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创新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选择。

  一、以存量换增量:深挖现有人口红利

  基数大、人口多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基本人口国情,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基座和腾挪空间。利用既有的人口数量优势,激活全人口的生产和消费潜力,消解人口总量巨大、结构失衡给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推动重点人群高质量充分就业。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但人力资源依旧充裕。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好前置就业指导,推进基层就业项目,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拓展新的职业空间、就业岗位、就业渠道,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加大对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和社会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风险,为创业者提供法律、金融、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他们全面适应创业环境。撬动“性别平等红利”。建立城乡一体的生育支持体系、营造家庭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步推进公私领域的性别平等,减轻劳动力市场的母职歧视,缓解职育冲突与生育焦虑,破解影响生育的深层难题,提振生育信心,实现生娃—升职、家庭—社会共赢。激活“长寿红利”。我国低龄老年人超过1.5亿人,但2020年仅占就业总人口的8.8%。深入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鼓励技术型、管理型、生产型、服务型等老年人通过经济参与、文化传承、社区服务、家事照料(影子红利)等形式,将自身潜力转化为经济、家庭和社会效益,强化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积极老龄观,激发长寿时代的“长寿红利”。

  释放全人口的消费潜力。14亿多人口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扩大内需、释放消费强力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加大就业支持,常态化增加酬薪,以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完善社保制度,优化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稳定消费预期;净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市场壁垒,提供更多便捷消费场所和高质量消费服务;引领消费转型升级,拓宽消费领域,推动多元化、多层次消费,提升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高层次消费水平。优化消费平台。净化网络消费环境,确保消费平台信息安全,增强数字网络和电商平台的消费体验;发展适应包括中老年人口在内的全人群电商平台,增强农村人口、老年人口等群体的数字素养,激发他们的消费意愿,推动消费市场稳健发展。

  二、以质量换数量:增强人力资本红利

  2035年前后,少子化、低龄老年人多、人口抚养比低于50%,构成我国第二次人口机会窗口。抓住这一新的人口机会,发挥人力资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程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资源型人口红利向素质型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以素质优良应对总量减少、结构老化的潜在风险,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厚植健康基础。注重全生命周期健康,重点关注孕育期和少儿期遗传与生长发育问题,打牢健康的基础性;关注青壮年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压力,促进健康的增强型;关注中老年期的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维护健康的持续性。有效实施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健康领域的资本投资和服务保障机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注重健康的根本性,加强青少儿生殖力保护,推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发展辅助生殖技术,推动“生得出”“生得好”;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整体性地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厚植教育禀赋。教育强国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要注重教育的核心性,实现“养得好”“教得优”。推进托幼服务一体化。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家庭主体、社会补充、社区依托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将幼儿园生源向下延伸至1岁或1岁半,缓解托儿所资源的不足;社区为居家婴幼儿提供菜单式服务和个性化指导,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多关注与关爱,奠定身心健康基础。延展义务教育链条。将义务教育延伸至学前和高中阶段,稳固并增加教育资本数量,提升教育资本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水平;优化城乡、地区以及群体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夯实创新和创造人才培养基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继续稳规模、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强综合,突出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的人本性与前瞻性,厚植人的现代性,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塑造素质优良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增强劳动生产效能。明确职业教育定位,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成长通道;优化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建立“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内外联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完善技能培训制度,着眼国家紧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厚植道德素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家文化,突出婚育家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教育观的引领,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以效率换结构:优化劳动生产效能

  2027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将超过少儿抚养比,中国将从“抚幼”社会演变为“赡老”社会。顺应人口年龄结构新态势,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跃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推进老龄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既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阻力、也是其契机。同步推进三大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外在型态转换(即:第一产业更多地被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更多地被第三产业替换)、内在效能转换(即: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协作关系转换(即:要素投入-产出结构日趋合理、各产业部类协调、产出效率全面提升),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与应对、以产业效能破解和消除人口老龄化隐藏的潜在隐忧。推动效率和动力变革。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显著促进经济质量变革、增强经济质量活力。

  提升数字时代全要素生产效能。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人口要素驱动增长为科技创新驱动增长,是以效率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技术自主研发,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夯实基础科研基础,增强数字经济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加快补齐关系国家安全发展领域的技术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结构培育、新发展动能转换等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机制;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深化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破解年龄结构持续老化的旧局,开创以数字赋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局。

  四、以空间换时间:提高流动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秉持以空间换时间、换结构、换效率的思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拓宽经济增长外延,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推动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是人力资源在空间上的再布局。目前,我国正从“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城镇化率为65.2%,而其中18个百分点来自乡—城流动人口(2021年,流动人口超过3.8亿人)。把握人口流动新规律。适应人口分布新格局,做好人口规划与调整优化,推动产业随功能走、人口随产业走、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回应流动人口新诉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共享改革成果,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有形和无形壁垒,帮助农村人口安心进城、稳定就业,快步过上好日子、快速提升综合素质。打造流动人口友好型城市。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有发展,以公共服务与福利均等化加快市民化和社会融合进程,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盘活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力和内需性资源,持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进区域城乡协同发展。目前,13个省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几十年。强化区域优势互补新格局。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为支撑,畅通跨地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利用人才和资金优势,保持创新活力,增强科技成果转移和转换能力;中部与东北地区激活原有产业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融合为依托,形成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人才和资本吸附效应;西部地区抓住国家战略政策走向、发挥政策优势,利用“东数西算”契机,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创新立体发展新模式。人口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发达地区反哺欠发达地区,牢牢把握在各种空间尺度下人口分布的动与静、认识人口发展的常与变,在“先富带动后富”传统时间型发展模式之外,开创“空间换时间”立体式发展新途径,不断优化人口质量,顺利推进14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杨菊华,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