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研工作 > 专家视角 > 详情

客观评价计划生育 树立为民利国形象

来源:《南方日报》2014年7月12日发表  添加时间:2014-07-15 16:13:00 点击:8137

  看待和评价计划生育,必须做到尊重历史和全面客观,既要充分肯定利国为民的主流,也不应忽略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对于过去,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主轴应予肯定;对于未来,计划生育事业必须脱胎换骨以求新生。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人们对计划生育实践的评判多了起来,其中不乏将计划生育妖魔化,进而全盘否定的偏激性倾向。情绪化地否定30年来计划生育对我国人口发展和生育观念革命的历史性贡献,显然有失公正。评价计划生育,要避免以现在的认识否定过去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也不能用眼下人口问题所呈现的新面貌颠覆已实行了几十年的基本国策。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树立为民利国新形象,促进人民群众意愿和国家利益协同一致,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计划生育是历史的抉择
  基于人口发展的脉络才能准确认识和评价计划生育。回顾人口增长轨迹,有助于理解计划生育为什么能够成为国策。1980年中央正式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数已达9.87亿,1982年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时达到10.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2%。此时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临界点,强力推行计划生育已是破釜沉舟之举。此后的30余年里,计划生育创造了奇迹,人口发展经历了着力控制增长、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最终向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
  当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以上,意味着年净增人口超过千万。此情此景下,要克服传统观念的强大阻力,欲使人口快速增长的列车减速慢行,在短时间内达到控制人口膨胀的目的,唯有采取超常规的积极措施。因此,强力推行计划生育可谓是危机形势下迫不得已之策。
  二、应客观评价计划生育
  看待任何事物,评价任何社会运动,都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采取机械式、庸俗化的态度,这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由于计划生育的特殊发展范畴和历史背景,看待和评价计划生育,必须做到尊重历史和全面客观,既要充分肯定利国为民的主流,也不应忽略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对于过去,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主轴应予肯定;对于未来,计划生育事业必须脱胎换骨以求新生。
  就解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这一主要矛盾而言,计划生育成效巨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30余年来全国累计少生近4亿人,以及生育观念的巨大变化就是明证。试想,如果这4亿人口落地的话,谁能预测后果?如果没有在短时期里抑制人口快速膨胀,谁能保证改革开放不会因人口问题而拖后腿?如果没有生育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何以奢谈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有论者认为计划生育最起码教会了国人如何生育,是很有道理的。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棘手人口问题,以及因人口问题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现实,也间接证明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因此,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的基本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
  就负面影响而言,基于特定时期人口问题的突出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被喻为“天下第一难事”,计划思维、特殊政策、行政强制、惩罚为主成为主要工作模式;控制人口增长几乎成了唯一内涵,而人口健康、家庭发展、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应有之意被粗暴阉割;长期严格的惩罚性导向机制,使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严重对立,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党群干群关系持续紧张。在无任何经验可鉴的情况下,面对这样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社会运动,计划生育直接或间接造成或引发各种问题难以避免,也在预料当中。党和政府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且一直在努力纠正和改进。计划生育政策正在逐步调整和完善,工作理念正在由惩罚转向奖励为主,利益导向、知情选择、群众自治、优质服务的工作方法已成大势。
  总体而论,计划生育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开展计划生育运动顺应我国人口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也是全国老百姓的义务。计划生育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取得政策效果所付出的代价,对这些问题和代价必须进行深刻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现的其他人口问题,应从发展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予以客观审视,不能简单地归罪于计划生育。我们需谨记:作为一项以观念变革为特征的社会运动,推崇运动的波澜壮阔效果时必须禁绝腥风血雨;对因政策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表现出的“零和博弈”意识,必须坚决杜绝。
  三、树立新时期计划生育新形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明了计划生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鉴于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已经达成,为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使之回归公共健康服务的正常轨道,让计划生育真正成为甜蜜的事业,需要通过重塑,树立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新形象。当前,以整机构、转职能、调政策为目标的计划生育事业的改革已走向深水区,为树立计划生育新形象提供了契机。
  树立新时期计划生育新形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重要的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变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折不扣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进而实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既定目标,是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环节。放眼世界,中国的计划生育自成一系,在国家治理框架中成了特例,时不时成为别有用心者攻击我国人权的标靶。此外,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式方法与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明显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改革计划生育、重塑计划生育形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基于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天然的内在关系,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整合,将从体制机制上为重塑计划生育形象提供保证。
  树立新时期计划生育新形象,不能放弃走中国特色之路。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历程,积淀之丰厚,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国家印记和重要历史遗产,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性实践和伟大创举。无论如何评价,其为世界人口发展理论和实践所作出的贡献都将独一无二。重塑计划生育形象,必须兼顾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加自信的态度为世界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实践提供更多经验。
  重树计生人形象是重塑计划生育形象的关键。在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个人利益矛盾冲突之下,广大计划生育事业从业者肩负重任,直面冲突,在身份属性上被贴上了双重标签:当他们忠实贯彻国策、履行职责、追求国家长期根本利益、悉心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时,被誉为天使;而当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为主要目标,甚或计划生育成为部门获取利益的手段时,他们被咒为魔鬼。面对改革大势,重塑计划生育形象,当从重树计生人形象做起。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污名化;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抱残守缺思维,以新的作为和形象,赢得社会地位。
  观念的转变和国家意志的力量,塑造了已往计划生育的光辉形象和曲折道路;今天,观念的转变仍在持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志仍然坚定不移。接下来如何塑造计划生育新形象,则是任重道远。(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