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可及性

来源:中国人口报 添加时间:2020-03-04 11:01:00 点击:712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2.4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长期以来,受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不足等主观因素,以及居住和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健康保障面临较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流动人口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仅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息息相关,更会改变城乡之间健康人口的分布趋势。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多为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全部流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六成。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30岁及以下流动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的均值高于城镇同龄工作人员,而31岁及以上流动务工人员整体健康状况不如城镇同龄工作人员,且健康状况差距随着年龄增长而拉大。也就是说,与户籍人口相比,刚刚进入流入地的流动人口身体更健康,但由于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他们的健康状况更容易遭受损害,存在明显的健康耗损效应。随着年龄增大,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恶化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户籍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直转急下”在31~40岁期间的“当打之年”表现得尤其明显。

  笔者分析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工作和居住环境相对较差。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从事的多为城市人口不愿干的“脏、累、险、差”的工作,每周工作日多为6天,日工作时长达到10个小时。高强度和高时长的工作状况以及较差的工作环境使得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更容易遭受损害。相关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住房类型虽然以平房和楼房为主,但仍有一小部分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工棚或地下室。在居住在工棚或地下室的流动人口中,约31.9%的人过去一年曾出现过传染病症状,较居住在平房和楼房的流动人口分别高6.66和6.01个百分点。居住环境较差给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条件,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原因。

  二是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较低。与户籍居民相比,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比例较低,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较低的健康素养影响了流动人口健康水平。同时,流动人口健康风险意识较差,关注的多是打工挣钱、孩子教育等,自我保健意识缺失。健康成本较高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原因。“自感病轻”与“经济困难”是流动人口不愿就诊的重要原因,即便就医,也常常存在“应住院未住院”的现象。

  三是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不完善。大多数流动人口接受的健康教育信息来自于单位的上岗培训和社区发放的宣传材料,内容单一、针对性差,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对健康信息的需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存在人员不足、设施不完备、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管理与服务。

  受上述问题影响,流动人口面临以下突出的健康问题:一是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居住环境不佳,卫生状况较差,导致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是急性呼吸道疾病、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高危人群。二是职业危害与生产事故。流动人口工作环境往往与“有毒” “粉尘”“噪音”“潮湿”“高空”等有密切联系。同时,由于企业对流动务工人员管理不规范,职业危害与生产事故预警保护措施不完善等,导致急(慢)性职业病及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使得流动人口健康遭受较大威胁。三是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流动人口工作压力大、精神生活匮乏,同时面临着失业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损害,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目前,流动人口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精神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等,还有一些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如酗酒等。

  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政策,增加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供给。流动人口的健康与发展问题是国家着力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之一。应该将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配置服务资源,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特别是要严格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使流动人口在流动迁移过程中接续获得各项健康服务。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的合力。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同样涉及多个部门,如卫生健康、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将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纳入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职责范围,确保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同时,要继续加强流动人口健康研究,持续开展流动人口健康动态监测,推动相关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三)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服务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积极推进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加大医务人员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切实把流动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开展精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让流动人口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便捷优质的服务。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工作,推动更多流动人口融入城镇,提高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推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四)强化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结合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实际需要,以微信、短信、讲座和咨询为主要形式,以居住地和工作地为主要场所,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计划。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流动育龄妇女、随迁子女的不同需求,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应加大对重大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妇幼健康、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等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认知水平。此外,还可依托企业流动人口计生协等平台,招募并培训有一定文化程度、沟通能力强、热心为工友服务的流动人口作为健康指导志愿者,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开展健康知识传播,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杨蕊 、范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